過去一年,我們都盡力遵守政府及專家提出的抗疫建議,包括1:
戴口罩、勤潔手、保距離
早求醫、護長者、做日記、齊檢測
這些抗疫建議幫助減低病毒的擴散速度2,但只要我們稍為鬆懈,可能引起新一波疫潮 3。
一直以來,疫苗是抵禦傳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4。
現代疫苗早於十八世紀已經出現5&6,並證實能防禦多種曾經肆虐並致命的疾病,如天花、結核病、白喉等等。
接種疫苗不但能為個人提供免疫力,當大部分人接種了疫苗後,更可形成群組免疫,保護未接種或不能接種疫苗的人士7。
疫苗是一種藥劑,透過激活人們的免疫系統,防禦一些由病毒、細菌或其他致病原所引起的疾病5。
接種疫苗的目的 8一種有效的疫苗,由研究到推出市場,中間牽涉漫長而複雜的程序9-11,可能需時10至15年才見到成果。
所有疫苗包括COVID-19新冠疫苗,在實驗室開始,了解候選疫苗的藥物動力及效能,並利用人體細胞或動物樣本測試候選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動力。
疫苗需經過合共三期的臨床測試11,包括:
人體藥學研究(第1期):透過約20至100人參與的小型臨床測試, 以評估候選疫苗的表現是否合乎預期,包括免疫反應、安全性及藥物劑量等。
治療探索性研究(第2期):通常會有數百人參與,以確認候選疫苗的合適劑量、常見不良反應、接種時間表及接種方法等等,並會檢視候選疫苗對較大群組是否能產生良好的免疫反應。
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測試(第3期):一般涵蓋數以千計的參與者,通常會以安慰劑或其他治療選擇作為對照,以確認候選疫苗的安全性及效用。
相關監管部門根據所有科學及臨床測試數據,以決定是否准許候選疫苗正式使用,監管部門會在疫苗推出後繼續監察疫苗的表現。
候選疫苗通過監管機構審批後便可正式大量生產,供人們接種以作保護。
因應新冠病毒疫潮,全球均加速研發疫苗,整個研究及審批的時間均大為壓縮,而生產程序亦提前開展,務求盡快能夠有足夠的疫苗幫助對抗疫症。
不過,即使疫情再緊迫,所有疫苗仍必須符合安全、質量及療效等三方面的要求和標準11,帶來的效益遠超副作用或潛在風險 11,才能通過審批及使用。
疫苗已發展及使用多年,而用於研究COVID-19的疫苗技術主要有四大類12&13 :全病原疫苗(Whole pathogen vaccine)、蛋白次單元疫苗(Protein subunit vaccine)、核酸疫苗(Nucleic-acid vaccine),以及病毒載體疫苗(Viral vector vaccine)。
mRNA疫苗是核酸疫苗的一種,現行技術大幅改進mRNA不穩定及難進入細胞的問題 12。而以mRNA技術研製的候選疫苗是首類完成臨床測試,並成為首隻獲監管機構批准使用的COVID-19新冠疫苗 14。
參考資料: